找到相关内容147篇,用时5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回归佛陀的本怀——洪修平教授访谈录

    真实的东西存在于万法虚假本性的揭示和体悟之中,这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基础之一,即中观般若思想。了解后,其他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  从历史展开来讲,缘起空是大乘佛教兴起时最初的一股思潮,后来演变成大乘...然后以中观般若的态度,空假有,涅槃佛性这些问题综合全面、正确地理解,最后把各种思想圆融起来是非常重要的。另外禅宗将这些理论落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间,非常强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,落实佛陀的教旨和体现...

    杨朝晖 执笔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1671460.html
  • 试析西方极乐世界的有与无[静波法师]

    原文:“归元无二,方便有多门,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。” ⑦《中观论》卷二十四,大正藏30,P33上。 ⑧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卷上,大正藏12,267...的殊胜。因为众生各有因缘,即哪一尊佛有缘,那么,通过念哪一尊佛所感召的净土也不尽相同。如东方药师净土,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等等。《无量寿经》第五中说,阿弥陀佛因地之时的法藏比丘,听世间自在王佛宣说,...

    静波 中国佛学院讲师

    极乐世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2021412012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

    。如来藏具染、净二法,即为具染净。  慧思认为,众生与佛心体平等,都具染、净二,众生依赖净业净性的熏习,得以转凡成圣,而在成圣之后,染性未曾消失;众生以染业熏习染,在生死轮回中,净性也未消失:...“阐提不断性善”与道生“阐提人皆能成佛”的思想一脉相承,那么“如来不断恶”则可谓智者大师的孤明先发。当然,这种孤明先发也是中国佛教善恶观批判继承的产物。智者大师在《观音玄义》中,批评了北地论师主张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074072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

    学者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,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,其中着重阐发以“无”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,影响也最大。这一时期,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,是与道家思想、...,则是万物自性的否定,是万物本性、本质的判断,二者无论从立论的角度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。道安以中国的本原性本体“无”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学本质本体“空&rdquo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3341241.html
  • 宋代涅槃学中的双游义——以孤山智圆为中心

    他又试图将之纳入到天台具理论模式中。简言之,在解释涅槃双游义时,灌顶突出的是常、无常的“具”义,由此双游义成,雌雄义亦成。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灌顶的阐述。首先,灌顶传统疏家的解释予以了批驳。旧说之一是...具”说,要辨析的是常与无常之体是一法还是二法;中则是相对于“边”,它要表明的是法的表达的圆融。故从这个意义上讲:“即”是就法本身而言,而“中”则为法的表达。所以达于“即”也就把握了“中”。可见,...

    吴忠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541435.html
  • 《华严五教止观》略释——乘达

    小乘声闻入道的五种禅观:一、不净观,谓常观想身体诸部位的种种污浊和恶臭,以此消除身体的贪欲和爱恋;二、慈悲观,谓一切众生要怀怜悯的同情心去关爱他们,以此治嗔恚之习;三、因缘观,谓以佛法缘起空幻有...起,起乃不待他缘,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,(自性若不具备性德,即便待他缘也不能生起),起的理解,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,本来究竟,离于修造,何以故,以离相故,起在大解行,离分别菩提心中,名为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1541449.html
  • 窥探诸法实相——缘起

    实相,否则,就会轮回不息。今笔者不揣浅陋,谈谈自己诸法的真相——缘起空的点滴认识,当其诸多不当之处,还望诸位法师不吝赐教。           一、缘起之义相  1、何谓缘起  《中论疏》云:“缘起...空,是中道实相的空,只是为了方便破除众生法有实体性的执著,而假施设的。虽然诸法没有自性,但并不是让人执著一切法的空。空,是毕竟空,超越有无,离一切戏论的空寂,这不是与不空相待的空,若执著有个实在的...

    德 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2349655.html
  • 儒佛交融与朱熹心性论的形成

    的震憾。对于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,批评往往比赞扬、肯定更具有建设性。佛学儒学的批评从反面刺激了新儒学的兴起。同时,在儒佛交融进程中,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以及超越的理解。这也是宋代儒学能够...合一的共同倾向,这种性体心用的思想理学心性论影响是很大的。程颐、胡宏等人的心性论就是据此而建立的。朱熹早年也持性体心用说。但是这种思想在理论上造成困难。心性合一必然导致或以作为绝对本体的“”释“心...

    李作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4651847.html
  • 佛教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

    称为普遍联系律。   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探讨更为深入,如唯识学以遍计所执、依他起、圆成实性等三,从“有”的角度来说明宇宙万有的自性,并以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等三无性...rdquo;指人的本性、本质。中国佛教学者即有把心与等同,认心为的;也有把心与加以区别对待的;还有通常是把心性作为一个概念,指导心的本性的。与心的看法相应,中国佛教学者的看法也有善、恶和无记三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652116.html
  • 净化心灵的辅助

    处听到的言语,以致于在他处制造意见的分歧;也不会在此处重复在他处所听闻的话语,以致于在此处制造分歧。因而,他整合分歧并鼓励团结一致。和谐令他高兴,他和谐感到欣喜和愉悦;同时,自己也会散播和谐的话语...远离所有牵涉到的事物,至少在他们发愿期间必须如此。神圣修行生活的最高目标在净化思想、语言、文字和行为,而这须要的欲望之潮的退却。 正命 正命,是为了确保一个人以正当的方式维持生活所需。佛陀教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4254758.html